預防治療

濕疹皮膚炎

漫性敏感性皮膚病症,除開單純性外部造成的難題外,若本人的身體濕氣重、或是氣較虛、血熱體質……本質要素,都是會減少身體對外部的適應能力,而出現慢性濕疹、尋麻疹……等病症。

相信對大多數的人來說,「濕疹」一詞一定不陌生,而在眾多皮膚疾病中,也是以皮膚炎濕疹類的疾病最為常見,據統計約占門診百分之十五至三十,但究竟什麼是濕疹呢?一定是跟潮濕有關嗎?皮膚一定會比較濕嗎?為什麼皮膚明明很乾醫生也說是濕疹呢?

濕疹,常有慢性化傾向

濕疹一詞,又可稱為過敏性皮膚炎,此二名詞在使用上是可以互用的,指的是一種多形性的發炎反應,侵犯到表皮層及真皮層,多呈對稱性分布,以劇烈搔癢,反覆發病,常有慢性化傾向等特徵,男女老幼皆可發生,以過敏體質者為多,引起的原因也有很多種,而臨床表現的差異性也很大。而患者同時患有鼻敏感的情況亦屬常見。

依病症發作時間可分為急性濕疹及慢性濕疹,急性濕疹多以發癢、紅斑、小泡形成為特徵;慢性濕疹則是以發癢、乾燥、過度角化及龜裂為特徵。依臨床型態與病因又可分為異位性皮膚炎、脂漏性皮膚炎、缺脂性皮膚炎(乾燥型濕疹、冬季濕疹)、接觸性皮膚炎、異汗性濕疹性皮膚炎(汗皰疹)、錢幣型濕疹、藥物性皮膚炎……等。

以皮膚科來說,對於濕疹皮膚炎疾病的分類雖然很多,但目前皮膚科的治療來說則是大同小異,多以外用藥膏塗抹為主,較嚴重者會配合口服抗敏止癢藥物外加針劑注射或是照光,其治療效果多半很好,而且也很安全。但有許多病人則是反覆發作,常有慢性化傾向,塗藥服藥立即改善,一停藥便立刻復發,一般多稱此種皮膚炎為慢性濕疹。

許多病人搔癢時會以拍打或熱敷的方式來止癢,其實是錯誤的方法,因為這會使皮膚的血管擴張,增加皮膚的發炎反應。建議搔癢時可以冰敷的方式止癢,一來可以降低神經的敏感度,二來可使皮膚的血管收縮,減輕其發炎反應。另外流汗要立即擦乾,保持皮膚的乾燥,同時對於乾燥型的皮膚要使用保濕劑保濕,一天三次,洗完澡、睡覺前、出門前,各擦一次。

不同併發部位,名稱各異

從中醫角度看來,慢性濕疹多與體質有關,雖說濕疹屬過敏性皮膚疾病,與過敏原的接觸有關,或因環境中的溫度濕度過高,進而增加皮膚對外界的敏感度也有關。但中醫認為有諸內必行諸外,慢性過敏性皮膚疾病除了單純外界引起的問題外,更要考慮是否與內在環境有關,如果一個人的體內濕氣重、或者氣較虛、亦或者血熱體質……等內在因素,多會大大降低人體對外界的適應能力,進而增加對外界非特異性過敏反應的表現,而出現如慢性濕疹、慢性蕁麻疹、呼吸道過敏等症狀,這也是為何濕疹在男女老幼皆可發生,但以過敏體質為多,而且常有慢性化傾向。對於有這方面病症的患者,除了接受皮膚科的治療外,若能同時接受中醫體質方面的治療,中西醫雙管齊下治療必能得到加乘的效果。

中醫對於此疾病的命名,多根據臨床症狀,發病部位及年齡的不同,名稱各異。如浸淫瘡,相當於泛發性濕疹;旋耳瘡,相當於耳部濕疹;腎囊風,相當於陰囊濕疹;奶癬,相當於嬰兒濕疹;四彎風,相當於異位性皮膚炎;漆瘡、膏藥風、馬桶癬,相當於接觸性皮膚炎;濕毒瘡,相當於靜脈曲張性濕疹或瘀滯性皮膚炎。治療時會依病兆部位的表現不同,滲出物的有無,而給予分別健脾、利濕、養血、潤燥、活血、袪風、清熱……等不同方式治療。

少食發物,多食薏仁

除了藥物治療外,中醫也很重視食物對過敏性皮膚疾病的影響,發病治療期間盡量少食「發物」。中醫所謂的發物,可分為狹義及廣義來解釋,狹義的發物,指能導致類似於現代醫學所指、能引起過敏反應性疾病的食物,例如蝦、蟹、芒果、芋頭等。而廣義的發物,雖然不會直接引起過敏反應,但若長期或過量食用,易造成體質的改變,進而誘發過敏反應,例如許多食品添加物、人工色素、防腐劑、高熱量低營養的垃圾食物……等。以下幾類食物,也容易誘發過敏反應:

一、食用菌:平菇、菌類等,易致動風生陽,引起或加劇肌膚腸癰瘡毒。

二、有腥味的海鮮:蝦、貽貝、大閘蟹、黃花魚、旗魚、銀鯧等。,鹹、寒、腥,易引起哮喘、麻疹等過敏性疾病,以及腸癰、瘡毒等皮膚病。

三、蔬菜:西蘭花、介菜、春筍、冬瓜、香萊(但可外洗,助表散消癢)、雪裡紅、蔥薑蒜等,易引起肌膚腸癰瘡毒。

四、鮮果類:香桃、杏、銀杏樹、青芒、青梅、車厘子、荔技、網紋瓜等。食桃易得熱,發癰、瘡、疽、癤諸患;多食杏生癰癤、傷骨筋。

五、家禽:雞頭、雞腿、雞爪、鴨肉、驢肉、牛肉、羊肉等,易吃,造成或加重皮膚腸膿腫。

六、其他類:酒、蛋、奶、花生仁、山芋……等。

對於有慢性過敏性皮膚疾病的患者,建議可以多食薏苡仁,薏苡仁屬於禾本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薏苡的成熟種仁,同稻米一樣可當作五穀雜糧,為食療佳品。具有健脾滲濕的功效,但因藥力較弱,所以使用食必須大量長期使用方能見效,所以建議可以把薏苡仁長期當飯吃,不僅可以增加皮膚的抵抗力,又具有美白的功效,只須注意孕婦及正要懷孕的婦人不宜。